母乳哺餵常見10大QA!想餵母乳,生產前就該知道的事

文章出處:嬰兒與母親

作者: 實習編輯 魯世煖

發表日期:2021-11-16

打算哺餵母乳的媽媽必須在產前就先做準備,了解泌乳的啟動狀態、原理,以及哺餵時會遇到的問題。台灣母乳協會來為媽媽們解答關於母乳哺餵常碰到的困難與疑惑。

母乳哺餵的10個常見問題

Q1:擠不出還疼痛瘀青,想放棄又想讓孩子喝母乳?

害怕擠乳的媽媽,產後更應該即早嘗試親餵。許多母嬰親善醫院鼓勵自然產後4小時就開始第1次的哺乳,只要找到舒適的姿勢,讓孩子主動尋乳吸吮,在沒有奶瓶奶嘴的干擾下,哺餵都能有很好的開始。

產後3~5天,因荷爾蒙的調整會產生生理性脹奶的情況,很多媽媽稱作石頭奶,這時候只要頻繁的哺餵,必要時再搭配手擠乳緩解即可。

通常擠乳造成乳房疼痛瘀青,大多是因為擠乳姿勢不當所致。擠乳要輕柔用拇指食指握成C型,在乳暈外約一橫指寬的位置對壓,輕柔反覆地按壓方式將乳汁移出,不要在乳房上滑推硬擠,才不會造成乳房表面皮膚受傷、甚至傷及乳腺組織而造成嚴重的乳腺炎。

哺乳期乳房疼痛、脹奶確實會讓母親感到擔心害怕,也許會心生退奶的念頭,但同時又想讓孩子能喝到母乳,在這矛盾掙扎中嚴重影響產後的情緒,因此鼓勵父母找到正確的同儕支持、或專業的哺乳諮詢,是在放棄哺乳前可以再多做一點努力的部分,而通常很多的哺餵困難或乳房問題,都可以在適當的支持與協助下,朝向父母想要的哺餵目標前進。

延伸閱讀:親餵必學6口訣「送一面大貼紙」!讓妳第一次餵奶就上手

Q2:親餵造成乳房疼痛、寶寶也吃不飽,應該如何解決?

孕期16週左右乳腺就開始發育,20幾週開始分泌初乳、乳汁,大部分足月生產的媽媽產生的母乳是足夠哺餵孩子的。如果孩子一出生就是以親餵的方式吃奶,印象會讓他知道喝奶的方式是如此,自然學會正確含乳,反之如果先接觸到奶瓶、奶嘴,之後再回到媽媽乳房就容易發生含乳姿勢不一樣,造成媽媽乳房疼痛、受傷,讓媽媽害怕親餵,覺得餵得不好、寶寶吃得不好。因此,正向的開始與循環,才能讓媽媽的哺乳較為順利。

Q3:媽媽的乳房問題也是因為哺乳、含乳不正確導致的嗎?

大部分哺乳時感到乳頭疼痛多是因為含乳姿勢不正確所致,比如產後初期沒有頻繁哺餵造成乳房腫脹,寶寶又接觸了奶瓶奶嘴導致含乳不佳造成媽媽乳頭受傷,受傷後又造成媽媽疼痛不哺乳,乳房腫脹發炎、乳腺炎問題。因此,乳房問題不僅是展現在受傷部位上,而是與產後的哺餵型態息息相關,包括前面提到的母嬰分離、奶瓶的介入等。

延伸閱讀:怎樣餵奶才輕鬆?4種哺乳姿勢這樣做

大部分哺乳時感到乳頭疼痛多是因為含乳姿勢不正確所致

Q4:選擇親餵,代表媽媽無法充分休息?

寶寶出生後需要很頻繁的哺餵,初期的哺餵確實會造成媽媽較疲累的感覺,尤其是產後身上還有傷口的狀況下更會造成疼痛。

新生兒約2~3小時就要餵奶,如果寶寶在身邊,當寶寶用肢體語言發出飢餓訊號,父母就能很快速的回應孩子的需要抱到媽媽身上哺餵,也不用擔心等到很餓大哭才哺乳,就像肚子餓餐點遲遲未送來,你會生氣一樣,寶寶也是,他的最後手段就是哭鬧,而哭鬧也會讓寶寶無法好好含上乳房或者就哭累了想睡,都不是有利於親餵的情況。

Q5:親餵一定要母嬰同室嗎?

媽媽可能會害怕與寶寶相處會無法休息,其實親子同室除了方便哺餵孩子外,另一個功能是幫助媽媽熟悉孩子的作息,讓母嬰的作息同步。因為新生兒除了頻繁哺餵外,就是長時間的睡眠,產婦在產後若跟著孩子的作息,寶寶休息媽媽也休息,雖然要很頻繁的餵奶,但也很頻繁的在休息。

雖然產婦會希望利用在孩子入睡後把握享受自我的時間,但這樣反而接受更多外界的干擾,影響到休息的時間,因此建議家有新生兒的父母都應該先體認到一個事實—沒有一覺到天亮這回事,至少在頭三個月是比較困難的。

延伸閱讀:親餵好?瓶餵好?兒科醫師教妳母奶正確餵法

那麼,親餵如何知道寶寶有喝飽?餵母乳媽媽可以吃藥嗎?

寶寶總是哭著要喝奶,媽媽已經餵到受傷怎麼辦?

Q6:寶寶總是哭著要喝奶,媽媽已經餵到受傷怎麼辦?

寶寶想要喝奶會先有一些「飢餓的訊號」出現,媽媽不用等到哭才餵。寶寶睡醒時通常會先安靜一段時間或發出一些細微的聲音,想吃的時候會開始出現轉頭、吃手、嘴巴微張,開始舔舌頭、吐舌去舔的動作,媽媽觀察到就要盡快回應,開始檢查尿布、跟寶寶說話,然後開始餵奶。這種狀態下的寶寶是非常平和的,便能好好的練習含乳喝奶。

反之如果錯過寶寶的訊號沒有回應,寶寶便會開始哭鬧發出抗議聲,這時就要先花時間安撫寶寶讓他冷靜,特別是新手媽媽,當下可能會很著急於安撫餵奶,但寶寶餓的急就會吃的急,容易造成媽媽乳頭受傷的情況。因此,盡早觀察寶寶的飢餓訊號,寶寶也能學到不需要用哭表達自己的需求。

若媽媽已經受傷,仍可以持續哺餵,但需要去檢視整個哺乳過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造成母親受傷,傷口需要適當的照顧,復原也需要時間,若痛到無法親餵,患側乳房也應該持續擠乳將乳汁移出維持泌乳,這樣等傷口復原一樣能讓寶寶回到乳房上親餵。

Q7:如何看寶寶有沒有喝到奶水、有沒有吃飽?

可以觀察寶寶是否在媽媽的乳房上放鬆睡著,另外也能觀察自己的乳房,如果感覺從原本較為飽滿到變得鬆軟,代表乳汁已經被移出,是寶寶有喝到奶水的訊號。大部分媽媽,都覺得親餵沒辦法看到寶寶喝了多少,想要把母乳擠出來放在奶瓶裡眼見為憑,反而多了額外擠乳、消毒奶瓶的步驟。

確切的評估方式是看寶寶的尿布量,如果寶寶奶水量喝的足夠,尿布量就會夠,一般寶寶出生一天要有一片溼溼重重的尿布,以此類推五到六天後要有五到六片濕尿布,如此確定寶寶喝的奶量是足夠的;另外足月前的寶寶最好每天都要有大便,同時注意兒童健康手冊上大便卡的顏色對照。除了上述的方式,寶寶出生頭幾個月每個月都會有健檢或預防針注射,這時測量體重便是更具體了解寶寶有沒有攝取足夠母乳奶量的方式。

除了上述方法外,寶寶如果沒吃飽就會有訊號,排除其他因素(尿布要換、不舒服)後,也許就是肚子餓了,那媽媽就繼續哺餵。寶寶有時會有很密集喝奶的狀況,但不會一直哭鬧,若有這種情況就應該評估寶寶是否在每次哺餵過程沒有充分喝到足夠的奶水,這也說明哺餵情況事非常個體性的,若有疑慮一定要和有經驗的同儕哺乳指導或泌乳顧問討論評估。

這邊要提醒,與剛出生的新生兒在一起就是把時鐘丟掉,不要在意餵幾分鐘、間隔多久餵,產後的階段最重要就是去看你的孩子,因為孩子還不會說,只能透過去看才能知道寶寶需要什麼,實際看過後才會明白寶寶哪種狀態是要喝奶、甚麼時候是吃飽了,都要親自看過才會曉得。

延伸閱讀:純母乳寶寶生長較慢?原因在於缺少這2個重要營養

如果寶寶奶水量喝的足夠,尿布量就會夠

Q8:月子期間想休息但又想親餵寶寶,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主要還是要看產婦的意願,但前提都還是母嬰儘可能不分離,依照孩子需要頻繁哺餵。若媽媽採擠乳方式,建議白天儘量模擬寶寶吸吮的頻率擠乳,二次擠乳間隔不宜超過四小時,親餵則以2~3小時的頻率較佳,要積極回應寶寶的飢餓訊號,夜間若需要較長時間睡眠,至少睡前(例如12點)擠最後一次,間隔5~6小時起床擠奶一次再睡回籠覺,這樣坐月子期間會比較能維持奶量又得到休息。

Q9:哺乳期用藥,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嗎?

如果媽媽有疾病需要就醫,可事先跟醫生說正在哺乳,請醫生開對寶寶來說較安全的用藥。如果不確定藥物成分是否會影響,可以在拿藥的時候諮詢藥師,藥師會告知媽媽藥物的成分,以及餵奶與吃藥可以如何間隔。目前大部分的藥物極少會對寶寶造成影響,一般的感冒、看牙醫等簡單的治療,或是皮膚科等外用的藥物基本不太會影響到哺乳餵奶的情況,但因為藥物牽涉到較為專業的部分,還是建議擔心的媽媽可以向藥師或是母嬰親善的醫生詢問。

延伸閱讀:什麼時候生第二胎比較好?婦產科醫師的4個專業建議

Q10:超過六個月,還要繼續餵母乳嗎?

六個月的寶寶要開始練習用口咀嚼,學習不同於喝奶的進食方式。目前世衛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是到六個月,六個月之後漸進的添加副食品。

六個月是寶寶腸胃道開始發展成熟的階段,可以開始接受一些副食品,再加上母乳內某些養分,例如鐵質、鈣質,不夠寶寶生長的需要,因此需要從副食品裡攝取,但母乳內依然存在許多養分跟活性的抗體,對寶寶來說是好的,因此,媽媽也可以持續哺餵到孩子兩歲以上,之後要餵到什麼時候就看媽媽跟孩子決定。

給哺餵母乳媽媽們的建議

建議每位媽媽在產前都要做哺乳方面的功課,雖然無法保證做了準備就不會遇到問題,但至少知道遇到問題可以如何解決,且事先做過了解才能避免錯誤的資訊。

很重要的一點是伴侶也要在產前一起了解哺乳的知識。台灣母乳協會一直都有在辦母乳支持聚會,由哺乳媽媽自身經驗結合課程,提供相關知識分享給新手爸媽,此外也有許多社團與專業諮詢管道能讓親餵家長互相支持,只要事先了解,面對問題就不再驚慌。

延伸閱讀:做對8件事 產後恢復快又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嬰兒與母親】2021年11月號

原文連結: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2474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