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會後悔!懷孕中後期,孕婦最常問的6個問題

文章出處:嬰兒與母親

作者: 湯佳珮
發表日期:2021-04-13

懷孕中後期,孕婦常問哪些問題?醫師怎麼說?一起來看看!

懷孕後期出血原因?

木生婦幼診所陳星佑副院長提醒:「只要出血,就是異常。只要出血,就必須去看醫生。」懷孕後期出血的可能原因包括: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早產跡象、或是要生產了的落紅出血(可能伴隨著黏液組織)。基本上,未足月(未滿37週)出血,要立刻就醫;已足月出血,有可能是產兆的落紅,可先在家觀察與等待下一個產兆出現。

此外,子宮頸糜爛也可能會出血,但不會伴隨著疼痛感,但子宮頸糜爛不一定是在懷孕後期出現。

懷孕胎動何時會出現?如何量胎動?

初產婦(第一胎)大約20週才會開始慢慢感覺到胎動(因第一胎沒經驗,較晚才能分辨出胎動與腸胃蠕動,有些初產婦甚至要到6個月才可感覺到較明顯的胎動);懷第二胎以上的經產婦則大約18、19週左右可感覺到胎動。

胎動只會出現在子宮的局部,胎動位置也會跑來跑去不固定,一開始感覺像腸胃蠕動;但與子宮收縮不同,子宮收縮是肚子會整個一陣一陣緊繃。

基本上,自己就可以感覺得到胎動,手放不放在肚子上皆可,如果2小時完全沒有胎動,建議喝點甜的飲料試試看,再沒有就必須就醫。

懷孕後期:如果2小時完全沒有胎動,建議喝點甜的飲料試試看

懷孕後期要注意什麼?

懷孕後期要注意胎動與宮縮:

*胎動:

從有「明顯」感覺到胎動時,可開始注意胎動。孕婦清醒時建議隨時注意一下胎動,如果2小時完全沒胎動,可喝一點果汁或吃一點甜食拉高血糖,胎兒較易有胎動;如果仍沒動、且輕搖肚子仍完全沒胎動,則建議去醫院急診確認胎兒的狀況(因為雖然胎兒睡覺時,孕婦不會感覺到明顯胎動,但胎兒可能只會睡20分鐘左右、醒醒睡睡,通常不會持續睡到連續2小時那麼久)。但夜晚孕婦睡覺時,就不用注意胎動了,以孕婦能好好睡覺為優先。

延伸閱讀:胎動知多少?教你如何測量、判斷寶寶的胎動訊息

*宮縮:

子宮收縮要注意是否規律與懷孕週數。懷孕大約8個月左右,會開始有假性宮縮,但感覺只是肚子「有一點緊緊的」,卻強度不夠強,不至於到「痛」的程度,而且頻率也不規律。只要多休息即可。

但如果有以下這3種情況的任何1種出現,則建議就醫檢查

*宮縮頻率變得規律,達15分鐘就宮縮1次,必須就醫。

*如果宮縮強度較強,到會痛的程度,即使不規律,也建議就醫確認一下較保險。

*如果還沒8個月就宮縮,也建議就醫確認一下較保險。

懷孕可以哺乳嗎?

如果沒有子宮收縮腹痛、沒有出血,如有哺乳需要,仍可哺乳。但要注意:由於刺激乳頭容易引起子宮收縮,建議「此時的哺乳以安撫為主,不是讓大寶喝飽,不要哺餵得太頻繁」。由於生產後,建議至少1年以上再懷孕(理想狀況是等1年半至2年以後再懷孕),所以表示懷二寶時,大寶的年紀本來就不會像嬰兒時期那樣頻繁喝奶了,所以正好符合這裡所說的「安撫式的哺乳方式」。

如果哺乳會使孕婦感到有點不舒服,建議離乳、改用安撫奶嘴;倘若孕婦仍想餵奶,則建議將奶擠出瓶餵,避免刺激乳頭,降低引起子宮收縮的機率(因乳頭的刺激,親餵比瓶餵容易引起子宮收縮)。

延伸閱讀:哺乳期懷孕了怎麼辦?醫生來解答,讓你安心迎二寶

產兆有哪些?

*落紅:

只要沒有像月經來的量那麼多,就不用擔心,可先觀察等等看;但如果像月經來的量那麼多,甚至像月經第2天的血量,就可能不是產兆的落紅,而是胎盤早期剝離,應盡快就醫,以免胎兒可能會缺氧。

*宮縮:

「第一胎5分鐘規律陣痛一次+一次子宮收縮30秒以上+持續30分鐘」,這3個條件都符合再去醫院即可,不用過度緊張(大多平均十幾小時後才生產);至於第二胎生得比第一胎快,甚至有人只有一點腰痠就生產了,個人差異較大,建議第二胎的孕婦詢問生產醫院自己何時去醫院較妥當。

懷孕後期:「第一胎5分鐘規律陣痛一次+一次子宮收縮30秒以上+持續30分鐘」,這3個條件都符合再去醫院即可,

*破水:

破水看起來就像米湯般,無法控制,且大多會持續流淌。一旦懷疑破水,必須盡快就醫,以免有臍帶脫垂或感染的可能。

延伸閱讀:要生了嗎?哪些狀況是產兆?3大產兆+4種就醫徵兆,一次了解!

孕婦水腫,要注意什麼?如何緩解?

孕婦生理性水腫很正常,但必須分辨子癇前症的病理性水腫。子癇前症的病理性水腫的特點為:全身水腫(生理性水腫大多只有下肢水腫或末梢水腫),且病理性水腫會比生理性水腫更腫;此外,子癇前症也會合併驗尿時發現有蛋白尿與高血壓。如果有「全身性水腫+蛋白尿+高血壓」,就會確診患有子癇前症,如果在懷孕16週前檢查出來,則可服用阿斯匹靈;若已錯過服用阿斯匹靈的時間點,則應注意血壓,如果醫師產檢時發現胎兒沒長大、孕婦的血壓又太高,有可能會讓胎兒提早生產。

至於生理性水腫的緩解方式,則為可適度抬腿(小腿下墊一個枕頭、或傍晚抬一下腳,幫助水分回流)。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4月號】

原文連結: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1693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
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